蝉鸣渐起时,涝坡镇的山风又一次卷着期待掠过操场。阳光斜斜地爬上中心小学的窗台,将"小漫姐姐"们的影子拉得很长——这是传媒学子与这座山中小镇相守的第十六个夏天。十六圈年轮里,藏着孩子们长高的刻度,也刻着一代代"小漫姐姐" 从青涩到笃定的成长。
今年是"小漫姐姐"与孩子们相约的第16个夏天。自2009年起,每年暑假,这群年轻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这里,带来各种各样新鲜有趣的的课程,也带来对孩子们沉甸甸的关爱。
队伍里的新队员不少,出发前总在念叨:"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我?""课没讲好怎么办?"可这些顾虑,在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。
教室里的孩子们坐得笔直,眼睛亮亮地盯着门口。队员们攥着见面礼物的手微微发颤,心里猜着:会是哪个孩子抽到自己的号码呢?

有的队员自我介绍时紧张得忘词,有的说着说着就被孩子们的笑声打断,短短半小时,掌声响了一次又一次。大朋友和小朋友凑在一起说悄悄话,陌生感早已无影无踪,一段段跨越年龄的情谊,就这么悄然生长。

非遗纸翻花:指尖转出的巧思
“同学们,今天咱们学做非遗纸翻花,看谁能转出最特别的花样。”
队员陈艺鸣拿着彩纸演示,指尖一动,纸片就变成了展翅的蝴蝶;再一拧,又成了圆滚滚的花篮。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,手里的纸刚捏稳就急着尝试。“姐姐你看!我转出小金鱼啦!” 曹爱晗举着自己的作品喊,纸角扫到鼻尖,痒得直笑。

当五颜六色的纸翻花在教室里转成一片花团,孩子们的笑声撞在窗玻璃上,又弹回来落在每个人心上 —— 这指尖的巧思里,藏着比花样更珍贵的快乐。

石绘课堂:石头上的小小心愿
“把想画的东西都画在石头上,让它变成会说话的石头。”
队员们刚说完,孩子们就趴在石桌上动起了笔。魏语彤给石头画满在夜空中的星星,孙雯迪在石头上画满向日葵,说要“让石头也能晒太阳”。画笔在石面上沙沙游走,有的孩子画着画着突然抬头问:“姐姐,我能把这个送给你吗?”


那些带着颜料印的石头被小心地装进袋子,成了谁也舍不得丢的宝贝 —— 石头会记着这个夏天,就像我们会记着孩子们眼里的光。

操场上的热浪:把青春掷向晴空
红歌比赛那天,操场边的梧桐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。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国旗下,小腰板挺得笔直,跟着音乐唱“越过高山,越过平原”时,脖子都在用力。掌声比骄阳还灼人 —— 那歌声里的赤诚,烫得人眼眶发热。

趣味运动会上,丢手绢的游戏中,拿着手绢的孩子蹑手蹑脚绕圈,突然往人背后一放,拔腿就跑,一圈人拍着手喊 “快点抓”。被抓到的小朋友笑着扑进队友怀里,汗水混着笑声滴在操场的草坪上;传球接力赛正进行到关键处,小小的足球在 “大小朋友” 之间穿梭,有时没接稳滚到一边,捡球的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,旁边的人却拍着手喊 “加油”,球进的那一刻,欢呼声响得能盖过夏日的蝉鸣。

红色墙绘:画里的英雄故事
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,队员们带着孩子们一起画了幅特别的墙绘。
“这是英雄叔叔们在打敌人。”队员指着墙绘说,张靖晗拿着红色颜料笔,往五角星上涂了又涂:“要涂得亮亮的,让他们能看见。” 孩子们踮着脚递颜料,有的给和平鸽画翅膀,有的在天空上画太阳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:“英雄叔叔现在能看到我们吗?”


墙绘慢慢铺满整面墙,有硝烟里的冲锋,也有阳光下的笑脸。16年的时光里,一堂堂课就像这墙绘上的一笔笔,把温暖和力量,一点点画进孩子们心里。
离别时的约定:把牵挂种进时光
告别仪式的奶油蛋糕甜得发腻,却压不住离别的苦涩。孩子们拿着心爱的本子,一个一个找“小漫姐姐”们签名留念。

“五天的时光像一场短暂而美好的梦。他们问我‘姐姐你明年还会来吗’的时候,我突然懂了十六年的意义 —— 不仅仅是数字,而是一代代小漫姐姐们的青春接力。”实践活动的队员解雨萱在实践结束后说到。
这是一场双向成长——16年里,一批批孩子们在这里长高长大,一届届“小漫姐姐”也在陪伴中读懂责任与担当。他们共同攒下的故事,比每个夏天的蝉鸣都要热烈。

校门口的告别被蝉鸣拉长,孩子们的一声声“明年见”撞在山壁上,回荡在山风里。
动车上,孙雯迪塞来的信封在动车上硌着腿,拆开时千纸鹤簌簌掉出来,还有一包鼓鼓囊囊的向日葵种子。纸条上的字被泪水晕开了点:“姐姐种在你的学校吧,开花时就像我在对你笑。”林姿含把种子捂在手心,突然想起小姑娘说过,家里的向日葵总朝着涝坡镇的太阳。手中的纸条还带着体温,千纸鹤的翅膀沾着阳光,小小向日葵种子在包里却含着沉甸甸的约定。

“姐姐,你会记得我吗?”
“我把夏天折进纸鹤里了,你要好好收着呀。”
“明年,我希望我还能有你这位小漫姐姐。”
明年,当山风再掠过操场,那些种子该开花了吧?就像我们和孩子们的约定,总在每个盛夏准时绽放。
我们不说再见,因为夏天永远等在原地。
